手机版 | 登陆 | 注册 | 留言 | 设首页 | 加收藏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濉溪资讯 > 文章 当前位置: 濉溪资讯 > 文章

第一节 通航河道

时间:2023-02-11    点击: 次    来源:不详    作者:佚名 - 小 + 大

据史料记载,古代县境有通航河道3条,即隋运河、濉水和浍河。
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(又称通济渠),横穿县境中部,我国东南地区的物资,主要是经这条运河送往洛阳,它对促进中原和江淮地区间的经济、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。唐宪宗元和八年(公元813年),宰相李吉甫编纂的《元和郡县图志·卷五》这样写道:“公家运漕,私行商旅,舳舻相继,隋氏作之虽劳,后代实受其利焉。”唐杜佑撰《通典》中也载,运河之上“运槽商旅,往来不绝。”唐、宋时期县境内的商业大镇柳孜镇和蕲泽镇,均在运河沿岸。柳孜镇有一座停靠船只的大码头,群众至今仍称为“柳江口”。南宋以后,运河逐渐淤塞,失去通航条件。濉水古为大川,河床宽,河槽深,水量充足,县境内通航里程41公里。春秋战国时期,北经萧县境内白渎水与古汴水相通;隋唐时期南通隋运河,为淮北一带水上交通要道、浍河古称涣水,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县西北谢集,古代航运比较发达。三国曹魏时期,曹操曾在浍河岸边的铚城(现临涣集)建造粮仓,为方便粮食内调外运,在浍河北岸开挖一条大沟通至城内。至今大沟痕迹依稀可见,人们称为“运粮沟”。
民国时期,濉水(濉河)和浍河仍可通航。30年代初期,乡绅周歧山利用濉河外运煤炭。浍河沿岸有码头数处,其中以临涣、孙疃两个码头较大。临涣集拥有10余只木船,专营浍河运输业务。
建国后,濉河经过4次治理,桥涵增多,运输能力大为减弱。浍河仍有船民从事航运。1958年以后,浍河逐渐淤浅,加之桥涵增多,失去通航条件。1970年,新汴河竣工,县境内的南沱河为其上游,南沱河四铺闸以下可进行航运。1984年,我县曾组织船队从四铺闸起航,经新汴河进入淮河,再入长江直达上海。

上一篇:第一节 路政管理

下一篇:第一节 古道

正在备案中  |   QQ:859242200  |  地址:濉溪县经济开发区  |  电话:13485538018  |  
Copyright ©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版权所有,授权www.sxfx.com.cn使用 OK文库 Powered by 55TR.COM